top of page
—Pngtree—white flower bloom element_4477386.png

根據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學生陳冠印的《如果沒有明天----大學生死亡態度與生前告別式接受度及使用意願度之相關研究》論文統計,在2001年至2011年期間,共有11位民眾舉辦生前告別式。

而近年來也有些名人公開舉辦,目前約有19位國人已經辦過生前告別式。
知名女作家曹又方先前發現自己罹癌,因此決定在2001年舉辦生前告別式,成為台灣創舉。阿瘦皮鞋董座羅水木抗癌成功後,感受到「重生」的意義,於是在2010年也辦了生前告別式。2016年資深體育主播傅達仁將生前告別式結合新書發表會,透過各方媒體報導,讓外界更加得知這種儀式。此外,台北市議員邱威傑舉辦的方式也格外特別,結合了「造勢晚會」與「樂隊表演」,打破一般人的認知。

邱威傑生前告別式影片   畫面提供自邱威傑
面對是否願意舉辦「生前告別式」,民眾意見分歧,各有顧慮。根據街訪調查,多數民眾從未聽說過生前告別式,且約有8成受訪者沒有意願舉辦。有人認為沒有必要特別舉辦生前告別式,也有人認為舉辦生前告別式就像在詛咒自己,會招來厄運。但有民眾表示,因為自己職業的特殊性,會想舉辦。
—Pngtree—white flower bloom element_4477386.png
—Pngtree—white flower bloom element_4477386.png
—Pngtree—white flower bloom element_4477386.png
—Pngtree—white flower bloom element_4477386.png
—Pngtree—white flower bloom element_4477386.png
小冬瓜_edited.png
冬瓜行旅-單程旅行社社長郭憲鴻
—Pngtree—long shape black and white_6245903.png
規劃一場生前告別式並不賺錢,因為要以必須「客製化」,很難壓低成本。而且每件案子都需要花費許多時間與客戶溝通,並在有限資源內完成,所以很難有任何商轉模式,只有當「生前告別式」變成普世價值,才有可能變成商機。
第一次生前告別式怎麼舉辦?有什麼環節?
儘管已有民眾舉辦的前例,但禮儀業者仍坦言,生前告別式在20年內很難普及化,但是相信在20年後可能會是一種趨勢。
郭憲鴻認為,舉辦生前告別式的好處是能夠為自己的人生做出一個總整理,其實在30歲時,就想為自己舉辦一場生前告別式,但因疫情而沒有如期舉行。他表示:「30而立可以視為人生的里程碑,做一個階段性總結,思考過去怎麼看待人生,可以勇敢面對自己的錯誤,坦然接受,當你能勇敢處理過去,就能勇敢面對未來。為自己的人生階段做整理,是有必要的,也能減輕你身上的負擔」。
move_edited.jpg
▲知名韓劇《Move to Heaven:我是遺物整理師》

雖然生前告別式能夠「預防」留下遺憾,但沒有人能夠預知死亡的來臨,所以近年出現一種新興的職業「遺物整理師」。

遺物整理師們藉由整理亡者生前的遺物,細心揣摩他們生前的故事,並替亡者表達來不及說出口的話,在今年熱播的韓劇《Move to Heaven:我是遺物整理師》中,也詳細呈現了他們的工作內容,讓這個行業逐漸被大家熟知。

bottom of page